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 我最喜歡你
在所有不被想起的快樂里 我最喜歡你

20061215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焦慮症





很 多人都說,藝術傢特別容易有情緒病、精神病。大概因爲在一人眼中,藝術家的心靈異于常人,而這些高高在上、難於理解的心靈及他們的行徑,會被歸類為不正 常、特立獨行,而他們既然如此特別,有點凡人眼中的“不正常”纔是正常事。然而事實卻是,無論藝術家或凡人都會受情緒病困擾,與成就或性格毫無關係。而凡 是病者,都一樣需要醫治,也一樣可以治愈。

林夕便是一位有 情緒病的藝術家,她患有經常焦慮症,他患病可不是因爲他孤高的藝術才華,事實上他填的詞打動無數聽衆,廣發受到認同與共鳴,可見林夕詩歌有血有肉、有情有 慾的踏實生活者。而他除了填詞,多年來一直有從事其他傳媒工作,包括商業電臺創作總監等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職位。數年前林夕發覺自己患上了情緒病,經常渾身 疼痛,起初胡亂求醫,對病情無幫助之餘,甚至不了解自己是什麽問題,而某些醫生只懂給他吃鎮靜劑,遲到身體也傷了。到後來向精神科醫生求診,才證實換上了 焦慮症。經診治和吃葯后,病情才見好轉,但卻仍然未能根除。

與焦慮共存

“我覺得我的經 常焦慮症已痊愈了九成,現時最辛苦的,是以往吃得太多鎮靜劑的後遺症。或許身體已上了癮,現時我仍要吃安眠藥,但我正在努力戒除。而且我一緊張,仍會有焦 慮地反應,但我已學會與經常焦慮症共存,既然未能完全根治,我便嘗試接受它。”林夕一邊在説,一邊頸痛又來侵襲,“你看,又痛了。”他不時把頭左扭右扭, 正在與痛魔相處,但lian上表情看上去卻不想太痛苦。

看醫生幾年仍未治愈,有沒有感到失望?“不會失望,我已習慣了經常焦慮症長期粘著我,惟有與它同在,不要跟它斗。當然,我的目標仍會是將之根治,及最終不用吃任何藥物。”

與經常焦慮症糾 纏多年,林夕不但沒有減產,近期更經常接受傳媒訪問,很明顯,他願意讓社會知道他的情緒病問題。“是的,我從來不介意公開自己的病情,而且我更希望借此令 更多人認識這個病。我自己身受其害,而最不幸是起初不知自己患的是這個病,雖然有去求醫,但也走了很多冤枉路。而有些病者甚至連求醫也不會。”吝惜娓娓道 出他公開自己病情的因由:“我覺得其實有很多香港人是患了經常焦慮症而不自知。不知自己有病,自然不會求醫,病況不會自己好轉;而即使去看未接受過情緒病 訓練的普通醫生,對這病也不會有幫助,更可能會像一樣,因爲遇上不懂得情緒病的普通醫生而延誤醫治,他們甚至更不斷給我吃鎮靜劑而白白令我受了很多精神和 肉體上的痛苦。更甚的是,經常焦慮症很容易演變成抑鬱症,到這地步就更難醫治了。”

林夕慶幸自己終于找對了醫生,踏上了正確的治療之路。“越早發現,便可越早醫好,但缺乏正確認知的話,便令到病情拖延。”


積極擔任推廣大使

“我覺得香港人 有種無力感、不安感,所以我希望多些人認識焦慮症之餘,也希望能幫助香港人改善情緒。”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夕打算怎樣著手去做呢?“我會與劉德華合作 製作一張唱片,沒有情歌,純粹希望幫助香港人減壓。因爲我知道香港教師普通壓力很大,所以裏面我為教師寫的歌,也有為抑鬱症病人寫的歌。我不是想靠這些歌 去改善病情,正正相反,我知道單單說或唱什麽‘看開些啦、放鬆些啦’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我在歌裏反而不斷提醒有情緒問題的朋友要去看醫生。”

林夕說,他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歌詞,不斷強調叫人去看醫生。在寫歌的時候,作曲人曾經要求刪去醫生的情節,說擔心像政府宣傳歌,但林夕卻堅持要保留,否側便會淪爲沒有提供答案的勵志歌,“情緒病人還聼得理智的説話少嗎?有用嗎?我是想聼完這歌的人懂得去找醫生。”

除了寫歌,林夕更在九月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辦的大型推廣活動《戰勝焦慮周》擔任推廣大使,現身説法。又答應擔任《情報心地》的顧問編輯,與我們合作,推廣情緒病知識。

謝謝林夕的身體力行,除了參與本刊編輯的顧問工作,亦樂意成爲創刊的封面人物既接受訪問,目的當然也就是爲了令讀者更認識情緒病及焦慮症。

“別服用鎮靜劑及安眠藥,止一時之需,將來是要用加倍的痛苦來償還的。”

覺不覺得情緒病 及精神病人在香港會受到歧視呢?“我倒不認爲歧視問題很嚴重,反而很多都是抱著不耐煩的態度。其實與病人溝通,就必須從病人的角度去考量,不要因爲自己是 ‘正常人’就認爲病人必須聼你的。‘正常人’對病人應該要有特別多的包容和忍耐,要有耐心,有時更要犧牲一些自己的觀點。其實病人也好,‘正常人’也好, 我們都不應事事以己為先,將自己或自己觀點的重要性放得太大。這是佛教教人脫苦的法門之一,要從無我的觀點去看,而不是將自己看成中心點。多謝包容,而不 是多些自私,社會自然更和諧。不單適用於‘正常人’與病人,也適用于任何人。”

“我們推廣正確 情緒病知識,除了幫助病患者,也希望沒病的朋友們,能知道怎樣幫助身邊可能有病的人。經常焦慮症是腦部傳遞物質出現問題,靠語言開解其實是沒什麽幫助的, 正確態度是建議他們去看懂的治療情緒病的醫生。”林夕身邊有朋友有患情緒病的跡象嗎?“有的,也因爲我自己是病患者,是過來人,更容易察覺到別人有問題。 以正因爲我是病患者,經接受治療后有好轉,我去説服其他人看醫生會比較容易,或許是因爲我說出我的切身經歷,增加了説服力吧!不過,我也覺得香港人今年觀 念已有改變,若懷疑自己有病,也不會像早年般極抗拒看精神科醫生。”


人生求輕不求重

確實,除了經常 焦慮症病情,林夕還有更多的人生智慧樂於與我們分享。當然,未必可時刻做到,但人生應是求輕不是求重,快樂也總是源自輕鬆而不是沉重。香港是個沉重的社 會,大部分人都力爭上游,而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其實力爭上游沒什麽不妥,安於怠惰也並無不可,最重要是能輕鬆面對一切,不要讓心靈受到重壓。《心 經》說,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無論在什麽位置,只要能心無罣礙,放鬆自我,自然可以很輕鬆、很快樂。“

林夕受焦慮症纏繞多年,仍能以平常心面對,雖然暫未能根治,卻能做到以輕鬆的心態與之共存,繼續工作之餘更積極參與推廣情緒病知識的義務工作,確實是示範了心無罣礙、不滯于身心痛楚的境界。我們謹祝林夕能“無有恐怖”之餘,更能“無有焦慮”,早日根治焦慮症。

兩年半前,林夕曾經接受過筆者訪問,當時他把“經常焦慮症”稱作“GAD”,還解釋GAD即是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在今次的訪問中,他很少說“GAD”,而是說“經常焦慮症”。

林夕GAD求醫過程

l 2001年,每晚定時頭暈、肌肉痛、心跳,開始看醫生。

l 因爲頭暈,以爲耳水不平衡,所以看耳鼻喉醫生。醫生說他工作太累,但林夕不相信。醫生叫他休息,並開了葯,但服后更暈。

l 之後入醫院,照胃鏡、照腦、驗心臟,什麽都驗。在醫院住了一星期,醫生只說他神經緊張,開了至強勁的DormicumLexotan鎮靜劑和安眠藥給他吃。

l 其後有腸胃科醫生也說他是精神緊張,林夕繼續不相信。

l 繼續尋醫,包括氣功、神醫和“一陽指”。

l 尋尋覓覓,如是者2年,林夕花掉了二十多万元醫藥費。

l 2003年,林夕終于找到了現在替他診治的精神科醫生,診斷他患上經常焦慮症。斷准了症,吃對了葯,病情漸漸好轉。

l 2006年,林夕的經常焦慮症以大致痊愈,但由於當年吃得太多鎮靜劑,現正進行戒葯。


2006/10/27

No comments:

www.flickr.com
This is a Flickr badge showing public photos and videos from mlinxil. Make your own badge here.

Time


……全



Powered By Blogger